编辑推荐
实操性超强的家教书。
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内容涵盖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玩耍、人际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家庭关系、心理成长等方方面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堪称家庭教育问题的“百科全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写作者尹建莉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则更注重对所有妈妈和儿童的实用性,涵盖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的生活事件接轨,让家长可以将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和意识——所有的妈妈,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孩子对应的问题,并获得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
看完目录,马上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对症问题;看完本书,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名人推荐
☆ 她点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道出了许多父母感知而没有形成自觉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给出了解题的路径。在许多机械化教程一样的教子配方泛滥之时,本书确有中流砥柱的意思。
——徐虹(著名书评人,作家)
☆ 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更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钱理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 如果你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读一本育儿书籍,我拍着光头担保,你选择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绝不会后悔!
——凯叔(“凯叔讲故事公众号”创始人)
☆ 和尹老师求教过孩子咬指甲的问题,尹老师说这是孩子偶尔紧张的表达方式,你越在意越批评,她越停不下来。给她留下这个发泄紧张和压力的渠道吧。照做了,果然好了。真心喜欢尹老师的方式!
——马伊琍(著名影视明星)
☆ “我真希望,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看到过这本书。”
——看到流泪的读者
☆ 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
——妈妈们的共同推荐
内容简介
实操性超强的家教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8年沉淀与突破之作。叛逆、心理脆弱、学习拖延症、“性早熟”、二胎矛盾、吃喝拉撒睡、厌学、垃圾食品、隔代宠、不听话、坏习惯、“洋”早教、坏朋友……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堪称家庭教育问题的“百科全书”。 第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写作者尹建莉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儿,本书则更注重对所有妈妈和儿童的实用性,涵盖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的生活事件接轨,让家长可以将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和意识——所有的妈妈,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孩子对应的问题,并获得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 看完目录,马上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对症问题;看完本书,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作者简介
尹建莉,中国家庭教育女王,中国奇迹畅销书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作品凭借口碑狂销逾600万册,被妈妈们相互推荐传阅,治愈千万家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她的新颖教育理念和独特教育方法震撼了中国教育界,得到专家和家长的一致推崇。她的书通俗易懂,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身,600多万妈妈亲身实践证明:很全面,很管用!
有教育家评价: 当代中国家庭的教育,如果没有尹建莉就不算完整。
女儿圆圆曾跳级两次,品学兼优,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现已于美国常春藤梦晓硕士毕业。
目录
第一章 划清和孩子的界限
1.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2.“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3.家长故意挖坑让孩子说话不算数
4.不要逼迫孩子许诺
5.“屁”大的事何以成了事儿?
6.家庭教育中不需要法官
7.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8.“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废话、唠叨
9.孩子能看到灵异事件吗?
第二章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1.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2.一位爷爷的求助信:孩子会不会被“惯坏”?
3.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吗?
4.把马桶洗干净,让孩子玩去吧
第三章 保护孩子不只是保护他的身体
1.孩子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
2.如何拒绝别人打听孩子考试成绩
3.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
4.“逗孩子”是一种恶习
5.孩子怕妈妈老了
6.孩子总担心妈妈出事怎么办?
7.不要用说谎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说谎
8.孩子为什么不想长大?
9.宝贝,放心说出你的愿望
10.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绪风暴“?
第四章 吃喝拉撒不用“精细化管理”
1.哺乳时间应尽量延长
2.不要训练大小便
3.孩子吃饭太慢怎么办 ?
4.孩子不愿意刷牙怎么办?
5.三岁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6.孩子长得比较胖怎么办?
7.如何让孩子对垃圾食品不再感兴趣?
8.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细管理
9.孩子咬指甲怎么办?
第五章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一)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1.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2.夫妻教育理念不同咋办 ?
3.孩子粘爸爸好吗?
4.孩子爸爸的“放羊”更胜一筹
5.如何给孩子讲离婚的事?
6.做了“第三者”还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吗?
(二)隔代关系并不是“难念的经”
1.坚定地把婆婆打发走
2.孩子不是老人的玩具
3.让孩子管奶奶叫“干奶奶”试试
4.孩子更亲奶奶怎么办?
5.自己带孩子是不是“很傻”?
(三)多子女关系全靠一个“爱”字
6.如何补偿被“重男轻女”的女儿?
7.二宝出生后,大宝生气怎么办?
8.要不要为了抵抗风险再生个孩子?
9.家长无意间挑拨了姐弟关系
10.意外出现的二宝带来的两个问题如何解?
11.大宝、二宝、三宝都可以自己带
第六章 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一)启蒙教育与早期学习
1.出生四天的婴儿能懂妈妈的话吗 ?
2.“天才宝宝”怎么培养
3.文化不高的妈妈也可以给孩子*好的早教
4.该给宝宝说方言还是普通话?
5.看英文动画片好吗?
6.一封来自韩国的咨询信: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
7.孩子几岁学乐器较好?
(二)受益一生的轻松学习法
1.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
2.写好高考作文的一点小策略
3.对儿童“经典诵读”几条建议
4.作业之痛是孩子最痛
5.阅读不是佛脚,不要急时才抱
6.姥姥做的饭里下了“毒药”?
第七章 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金钱教育
(一)性教育要坦坦荡荡
1.请允许女儿爱美且漂亮
2.12岁孩子看黄色图片怎么办?
3.发现孩子手淫,怎么办?
(二)引导孩子的人际关系
1.要不要和社会“同流合污”?
2.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
3.如何解决孩子间的纠纷?
4.要不要让孩子“打回去”
5.我的孩子为什么是受气包?
6.实在不行就打回去!
(三)金钱教育要宽松
1.孩子捡到的钱该如何处理?
2.孩子的压岁钱怎么用?
3.这个新书包就买了吧!
4.爱不要吝啬,钱也不要吝啬
第八章 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一)走出坑人的伪陷阱
1.儿童“感统失调”的主要病因是成人心理失调
2.母爱是识别“假早教”的验钞机
3.不要带孩子去测智商
4.左撇子不需要矫正
5.要不要进名牌幼儿园?
6.“注意力不集中”是顶假帽子
7.给孩子做推拿保健好吗?
8.玩耍不用到“亲子班”去学
9.关于“敏感期”这个事
10.要“即时满足”,不要“延时满足”
(二)处理家校矛盾要果断
1.老师得了“时代嚣张症”怎么办?
2.我曾和女儿的老师拍桌子
3.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4.恶老师是家长的懦弱培养出来的
5.孩子厌学,怎么办?
6.作业之痛是孩子最痛
第九章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1.信佛的妈妈为什么狂打孩子 ?
2.接受自己的胆小,接受自己朋友少
3.不是孩子太胆小,是你太恐惧
4.幼儿园的‘好老师’为什么回家后不是‘好妈妈’?
5.爸爸要进监狱,怎么和孩子说?
6.抑郁症妈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7.对亲人*好的祭奠是让自己活得更好
尹建莉的教育方法适合每个孩子吗 ?
一封特殊的来信:6岁的小女孩带动妈妈读《好妈妈》
代后记——尹建莉:母亲和勇士
本书参考文献
前言
我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2009年出版时,我在书上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我可能是国内第一个这么做的作者,至少我自己之前从未见到过。公布邮箱的动机是考虑到一些读者读了我的书,可能会有问题想要进一步沟通,我自己也需要从读者那里了解大家的反馈和需求。事实证明,这个桥梁架设得很有必要。
随着这本书的持续畅销,我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来信,最多时每天约有三百封,现在少了很多,每天也有二三十封,这是因为有一大部分提问转移到微博或微信中了,几个渠道的提问加起来,平均每天也有近百条。粗略估算一下,这几年仅邮箱收到的邮件有近二十万封。所以回复读者提问成为我近几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知道读者向我求助不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来信我都会看,害怕遗漏掉某个迫切的需求,但只选择一部分回复。不回复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书中,读者只要把书读完或再认真读一次,就会找到答案;二是有些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比如有人问:老公经常打孩子,我管不住,让他看你的书他不看,怎么办?显然这样的问题我爱莫能助。
如果单是回复这些邮件,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我是在繁重的写作任务下和各种社会工作之余处理来信的,即便只是回复一部分,这项工作也颇为繁重,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造成了我的“时间焦虑症”。我北师大的老同学、山西师大临汾学院的窦红梅老师看我忙不过来,在我最忙乱的时期里替我做了一段时间“义工”。事后,她感叹说,真是俗话说得好,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你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能坚持数年回复这么多邮件,真是不容易!
我不是个喜欢勤奋工作的人,也不喜欢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我想简单悠闲地生活。而且我觉得我的两本书对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已陈述得比较清楚,内容从胎教、启蒙到学业、心理、人格培养、教育陷阱揭露,到婚姻关系等,涵盖多个方面;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给出解决方案,家长们只要认真去读这两本书,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但在处理这些咨询信件中我慢慢发现,人们思想的成熟,经常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一再地去促成的。一种意识,从“知道了”到“做到了”需要重复刺激,经过一次次意识撞击,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况且,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关系的纠葛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和构想,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需要尽快解决,很多人没有时间到书中慢慢寻找答案,大家需要非常明确的、能拿来就用的答案。如果我能在一些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回答,这对很多读者是非常有价值的。事实确实是这样,我经常收到家长反馈,不少人因为我一封邮件而获得选择和判断上的帮助,使得生活及教育发生根本性的改善,这给我带来极大的欣慰。于是我想到应该出一本问答集,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呈现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智慧,惠及更多的人。
从海量的家长来信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是项浩大工程,花费了很多时间,取舍间颇费斟酌。现在本书选取的一百封来信,是从众多的信件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各具典型性。这些问题表面看是一时一地的某个人面临的,实际却是不分时间段、很多人共同面临的。人选的问题大部分我已通过邮箱或其他渠道回复过,有的还在博客中和大家分享过。但当时的回复限于时间和精力,往往比较粗糙,这次在收入本书时,我从内容到文字都进行了完善。
对家长来信,我在尽量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也做了些许修整。一是对文字进行了梳理,改正了病句和错别字,使陈述更通顺些,读起来容易些;二是为了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删去了所有人的姓名,哪怕是网名,另外对所涉及的地名、行业、学校等内容也进行了修改,避免有人对号入座。唯一保留了真实姓名、地址等信息的是那封《6岁的小女孩带动妈妈读<好妈妈>》,这是征得来信人同意的。
我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的前言中写过一段话——书中有不少观点会对某些流行的认识形成冲击,所有观点都是我经过审慎的思考后写下……本书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经典永不过时,而人性总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看各板块距离很远,有大洋相隔,其实大海下面它们全部是相连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联系地看、简单地看——这段话对本书同样适用。
看过一句话,如果“一本书,启迪了我们的智慧,改善了我们的人生,那么这本书就真正为我所有了”。一本好书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作者单独完成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家长必须意识到,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自己成长。来自他人的观念,就像岔路口的路标,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但到达目的地,还是需要家长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其间的路程可能是比较艰难的,充满了疑惑、不安和纠结,但只要你相信并且坚定,就一定能到达。
所以,在此向所有和我一起努力,让我的书变得更有价值的人表示感谢,谢谢你们!你们经由我的书领悟了“教育”之美,而我经由你们的理解体味了幸福感。亲爱的朋友,也许我们永不谋面,但我们一直彼此相识!
愿生活更美好,生命更绚烂!
感谢所有事,感恩所有人!
后记
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他(她)赋予她的生命以新的意义,更新她以往每一年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使生活在琐琐碎碎中浮现出应有的样貌。反之,一个母亲除了诞生生命之外,她的初始教育更决定着那个小小肉体的心灵的诞生。孩子性情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寻踪溯源——她就是他(她)人生纸页中的暗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好母亲的典范。我指的“好”,是智慧、理性,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之外的通达、感悟力和协调性,还有勇敢。这些好处贯穿于她的书中、她的教育理念之中,和她对于问题的处理中。她点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道出了许多父母感知而没有形成自觉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给出了解题的路径。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误区进行一个小小的却是勇敢的校正。她如实讲述了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细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又大得足以给人当头棒喝。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农夫得到一块玉,企望把它精雕细琢,但是他以锄头工作,无意间粉碎了它并且使之失却价值。她的观念是:其实父母手中都有一块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浅见和任性,与锄头无异。她说, “现代人的自信使他们陷入不能自省的双重误区”。一个例子:一位博士中年得子,他的孩子2岁时常常自顾自玩耍,对大人说话充耳不闻。博士为了使他有礼貌,常常夺下其手中玩具,严厉告诉他“大人和你说话必须回答”。这使孩子对世界充满迷惘与畏惧——有学M的父母在琢玉的时候正在使用锄头,毁灭与异化正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
地狱之路有时候是好意铺起来的。书中说,许多父母怪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问题归咎于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归咎于教育体制。尹建莉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够完美到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独有世界。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家长、监护者、教师所营造的教育小环境。其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貌似柔弱、内心坚韧的母亲说:当我们手中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她是一个诚实而实事求是的母亲。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卖弄、傲慢、自我膨胀、蛮暴或者虚荣。我们看到的是通达、淡定和坚持。
傅雷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前言中说,一个儿童所面临的世界的惊险是不逊于成年人的。童年记忆,尤其是阴暗的记忆对于一个儿童几乎是烫伤的烙印,它开启了孩子的天目的同时也给他幽闭,常使他们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一个隐性世界,比如,博尔赫斯、荣格、普鲁斯特、夏洛蒂·勃朗特……一个儿童心里最痛的地方是不会轻易示人的,但它留下的印迹会像毒素一样缓缓地释放在未来岁月里。可见,母亲的工作是决定性的。
导演张扬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谈到小时候父亲揍他,当时委屈的心情如刀刻斧凿的记忆。其实,这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在少年时代的普遍遭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文明蒙昧未开、教育理念懵懂无知,父辈习惯于用巴掌和拳脚表示爱意。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为人父母者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对孩子纵容与放任,一方面在爱的名义下施压施暴。比如,以书包的轻重、课外班的多少考量孩子的智商和才华……一个个衣食无忧却,I#-情脆弱、时髦漂亮却嫉妒成性、智能超强却具有攻击性的“电脑儿童”批量生产,成人们却无能为力。
尹建莉把那些动辄打骂孩子却总说自己“实在忍不住”的父母称为“穿西装的野蛮人”。她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是一种最深刻的人际关系。人在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往往瞬间就能够判断出结果——打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能把你怎么样,所以,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不必担心打人的结果——因此“总是忍不住”。
她说:“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钱理群评价说:“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在许多机械化教程一样的教子配方泛滥之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有中流砥柱的意思。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传播了“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的最根本的文明观念。这一种文明,越是因其小,越不易做到。
(本文曾发表于2011年6月1 4日《中国青年报》)
试读章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第7章 04 要不要让孩子“打回去”? 妈妈的问题—— 尹老师,你好: 我的第一个孩子现在7岁,各方面都很不错。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您第一本书中提到女儿圆圆和同伴婷婷、小哲的相处故事,我很赞同您的处理方式。您第二本书我也看了,特别是关于儿童人际关系的那篇,我更认真看了。您全部是本着善意和宽容来处理的,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并不都能这样想。 我原本也认为孩子间的纠纷算不上什么,一般不会介入孩子之间的争执。别人打了我的孩子或我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我首先希望他们自己去解决。但是有的父母不这样,在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孩子之后,他们会马上出面诚恳地道歉,确实很诚恳,被打的孩子都不好意思反击回去。这样,打人的孩子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最多是家长口头责备几句。 所以下一次,这孩子还是会攻击别人,然后他的父母还是会很诚恳地重复前一次的做法,给人的感觉是“我在管孩子啊,我并不同意他打小朋友,可是管不住,真是不好意思”。这样他的孩子总是在打人,被打的孩子总是吃哑巴亏。 其实性格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也有一个相互之间试探、妥协,再试探、再妥协的过程,彼此在争执辩论中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其实有的孩子攻击别人就是在试探——我可不可以欺负你,如果你不反抗,那好,可以了;如果激烈反抗,我知道这个人不可以欺负,以后小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真心觉得应该让被打的孩子自由反击,让对方知道随便打人是会被打回去的,他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所以我告诉孩子,不要主动打别人,但被打时,要打回去。 对于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尹老师有更好的建议吗? 尹建莉回答—— 你好: 很高兴看到你的来信,让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又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你信中提到的那些替孩子道歉的父母,他们其实把自己的角色搞错了。孩子打了人,道歉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父母当然可以表示歉意,毕竟自己是监护人。但父母的道歉不能替代孩子的,否则的话孩子做错了事,觉得有人替他兜着,他不仅不觉得内疚,还会变本加厉。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另外,确实有的父母私心较重,故意袒护自己的孩子,明处道歉,暗中充当“挡箭牌”,刻意保护自己的孩子。除了极度怕孩子吃亏,有的人可能还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孩子将来到社会上混,还是厉害一些为好,所以他们有意无意地纵容孩子欺负别人、多占便宜,不受一点点气。这样做的好处是眼前确实得到了一些小利益,但终究,孩子得到的也只是小便宜、小心眼、小格局,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处。 至于你说的“打回去”的做法对不对,我觉得从理论上说没有错,毕竟这样很公平,但它有三个问题。一是容易把小矛盾激化为大矛盾。本来孩子间打闹几下不是问题,如果每个家长都不教孩子攻击,防守就是不必要的。如果每个孩子都提防着别人,他们的童年乐趣就会被抽走很多。二是不好操作。在家里没挨过打也没见过家庭成员之间打架的孩子,他没有“打人经验”,很难做出伸手打人的动作。即使能做出来,打几下合适?而对方又怎么肯乖乖站着不动,任由你打他?结果很可能是新一轮混战,如果严重了,可能家长也会参与其中,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太糟了。三是即使公平地“打回去”了,是不是也教会了孩子报复,让 孩子变得锱铢必较,这会不会反而让他将来吃大亏? 我想,人与人之间没有非打不可的交道,孩子间也是。和哪些孩子能玩得来,就一起多玩玩,玩不来就少玩、不玩。一般情况下,孩子间有冲突让他们自己解决,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之间的摩擦,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简单和单纯的,孩子们远比成人更善于原谅。实在有些孩子是小霸王,令人讨厌,家长也素质差,躲开就是了。我收到过一些家长来信,他们陈述自己的孩子一出去就打小朋友,导致大家都躲得远远的,没人跟玩他,孩子和家长都很痛苦,不知该怎么办。这种情况,多半是孩子们自然选择的一个后果,你不好玩,我就不跟你玩,这其实是比“打回去”更好的“惩罚”。 我觉得只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挨打才有必要奋起还击,以牙还牙,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家长们对于不还手的担心可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会不会因为总是忍让,孩子会变成受气包;二是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委屈,心理上留下创伤。其实两种情况都不用担心。你问遍天下人,可以发现,没有哪个人说他有某种心理创伤是因为童年被某个小朋友打而不还手所致。一个小孩子能把另一个小孩子打得多重呢,比起某些家长一个耳光把孩子打得流鼻血,实在不过像是蚊子叮了一口。很多家长是自己想怎么打孩子就怎么打,到了外面却不允许别的小朋友推一把。如果家长能在家中真正爱孩子,从不打骂孩子,让孩子活得幸福,孩子内心阳光而自信,那么他身上会自带尊严的“铠甲”,任何人都不可能欺负到他。我说过,受气相是从家中带出来的,保护孩子好的办法是家长自己不要欺负孩子。 当然,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最可信赖的人,能从你这里得到保护和安慰,他才敢跟你说。如果孩子和家长说了,反而又遭到一通打骂或批评,那孩子只能隐瞒下去,这样的内伤会非常深。 如果家长不在人际交往上斤斤计较,孩子自然能学会豁达;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而得体地解决争端,孩子自然也能习得这方面的智慧。至于说要不要“打回去”,我认为这可以作为一个观念告诉孩子,但不要要求他一定做到,因为这并不重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孩子间的玩耍打闹而已。 谢谢你。
商品评价
100%好评
共有0人参与评分评价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