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日本最热的国民级奇迹教育法!上市仅2年,创造销量奇迹!
越表扬,孩子越自信、越积极!越批评,孩子越自卑、越叛逆!
育儿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不长记性,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媒体推荐
如果能像书中的父母那样教育孩子,对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当孩子完成任务,我们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不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
孩子总是玩得忘记时间、不督促就不整理房间、净做一些不让他做的事……这些常见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虽然这些问题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但读完后,我感到能平下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强烈推荐给为人父母的家长们!
——日本读者 奈奈
这本书并不仅仅要我们温柔地对待孩子,书名虽然叫“不批评”,但里面不单单是“要爱孩子”“不要棍棒教育,要接纳孩子”这样的内容。对于育儿中常见的问题,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真的很惊讶,没想到用他的方法,真的能在不批评的情况下,达到育儿的目的!的确一学就会!
——日本读者 绘里
至今我读了不少育儿书,一直没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这本书是个例外!熟知儿童心理的作者,将一个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的观念提供给了读者。这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家长也能很快上手。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家长的自我反省。我最近开始实践,6岁的女儿现在能自己收拾东西、自己穿衣服了,说不定这只是碰巧,可我相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日本读者 tomonohana
无论是常见问题还是棘手的少见问题,老师都讲解得很到位,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一位日本儿科医生
老师举的案例简洁易懂,非常实用。父母们都有必要积极学习。
——一位日本教育指导员
从古至今的育儿经中,往往充斥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教条,而这本书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观念。在书多得堆积如山的当下,这本书属于它们当中的异类。与其看那些可有可无的育儿书,不如看这一本,我个人觉得就足够了!书里有许多具体案例,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4岁男孩的妈妈
内容非常详尽,有逼真的场景描写(就像发生在我家),可以现学现用!不仅受到很大启发,还非常感动于作者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与把握。推荐给每一位爸爸妈妈!
——一位日本爸爸
做法很科学,我特别喜欢奥田老师所举的21个案例,虽然看上去是生活中的小事,但从我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往往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另外,我也被老师实事求是的建议所折服。这可谓是一本上乘之作,所以大力推荐。
——一位日本教师
内容简介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纠正,他还是记不住,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1. “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类似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当行为。
2. 孩子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就说明他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这时,不能敷衍了事地批评孩子一句“别摸了”就算了,若无其事地让孩子去做费劲的事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比如,让孩子去洗手)。另外,还要适当丰富孩子的室内活动,或者允许孩子浑身沾满泥巴、跑来跑去地自由玩耍。
……
很多时候,孩子的坏习惯正是在家长的“批评”中养成的。被批评时,孩子不会马上改正,还会产生抗拒情绪,反而更难达到教育目的。只有以“表扬”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作者简介
奥田健次:
日本临床心理专家,专业行为治疗师、临床心理咨询师。现任日本樱花学园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日本家庭出诊型疗法“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介入型指导(home-based intervention)”的开创者,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援助。提出了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不仅在日本国内深受好评,还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诊疗邀请。解决行为问题时严谨的观点、技术以及指导方案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许。
先后荣获1999“日本行为疗法学会奖”、2003“日本教育实践学会研究奖励奖”、2008“日本行为分析学会学会奖”,是当今日本最炙手可热的育儿畅销书作家。
目录
“我家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写给这样想的妈妈们
第1章“不批评”才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恰当的赞美和表扬,能培养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
案例1客厅弄得乱七八糟也不收拾
父母的赞赏和认可,轻松帮孩子养成新的习惯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尽力“表扬”他
批评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即使孩子没做到最完美,也可以夸他“努力尝试”和“有进步”
只要“糖块”,不要“棍棒”
多说“做得不错!”“非常棒!”,能帮助孩子学会新的行为
只有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才能学会表扬
奥田老师应用题:不满1岁、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话的孩子,该怎么表扬呢?
与其在孩子做不到时批评他,不如在他完成后表扬他
案例2孩子总是不主动刷牙
为孩子定规矩的父母是否扮演了“警察”的角色?
父母和老师不能成为只惩罚不表扬的警察
只要不觉得“理所应当”,就会经常表扬孩子
“禁止规则”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
案例3孩子不能按时洗澡
降低期望值,才能轻松育儿
案例4早上不能按时起床
看到孩子小小的进步,才能不断地表扬孩子
抓住“偶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案例5孩子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还是能够主动帮助他人?
妈妈的一声“谢谢”,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
“主动做事”与“为了不挨骂而做事”的区别
为什么会培养出“得过且过型孩子”?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要命令孩子做这做那,要学会克制!
奥田老师应用题:希望孩子能主动给老人让座,该怎么做呢?
想方设法表扬孩子的认真和努力
案例6孩子总爱说“妈妈帮我”,不愿意自己去做
培养自信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只要用心,表扬孩子的机会就无处不在
学会花样百出地表扬孩子
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表扬他“Goodtry!”
在孩子12岁之前,请费尽心思表扬他
父母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第2章别给孩子的性格贴标签,所有问题都只是具体的行为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改掉危险的习惯?
案例7孩子有时会突然挣开我的手乱跑起来,
我想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对危险的行为,要“绝对不允许”
即使孩子尝试100次,也无法挣脱
案例8两岁的儿子不爱刷牙
案例9孩子不喜欢吃药,一到吃药时总是跑开
恰当的说话方式和引导方式,有利于孩子改掉坏习惯
案例10孩子喜欢当众抠鼻子
故意让孩子当场做点“麻烦事”,轻松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案例11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你是否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孩子的“性格”,对孩子只批评不表扬?
案例12孩子一不高兴就会打其他小朋友
爱打人不是“性格”问题
你是否经常会说“这孩子到底像谁呀?!”
将“性格”换成“行为”来考虑问题
逼问孩子“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那样做?”,孩子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变化
案例13每次问女儿“为什么不那样做?”,她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不要质问孩子“为什么?”,而要明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引导孩子思考解块问题的方法
奥田老师应用题:孩子有时会自己打开冰箱找东西吃,
我该怎么教育他才好呢?
孩子爱使性子、说气话,一定要让他对所说的话负责
案例14孩子爱发脾气、爱使性子
不能让孩子以为“只要使性子,父母就会听我的”
要让孩子知道“闹脾气必然有所失”
用结果告诉孩子父母的想法
长大成人依然爱使性子的话
奥田老师应用题:怎样才能改掉小孩子爱使性子的坏习惯?
第3章“家长主导”而非“孩子主导”,才能培养出“懂得克制的孩子”
怎样让爱磨蹭的孩子不再讨价还价?
案例15每次吃饭、换衣服时我都让孩子折腾得够呛
孩子反驳你,只是想让你关注他
让孩子知道“必须要听妈妈的话”
家长巧妙的处理,能让孩子喜欢上原本他觉得麻烦的事
试过各种方法,孩子依然磨磨蹭蹭时
家长不能摇摆不定,没有主见
适当收回“特权”,可以引导孩子不再去做“不可以做的事”
案例16我家孩子不管说多少遍,总喜欢在电车上来回乱跑
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遵守约定”
孩子不遵守重要约定时,要“红牌罚下”
懂得克制的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
尽快给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
奥田老师应用题:孩子吃饭时总爱来回走动,怎样才能帮他改掉呢?
孩子稍稍不合心意就乱发脾气?
案例17我家孩子一旦不合他心意,就会哭个不停
是否需要“一切以孩子为重”?
外出吃饭是教孩子学会克制和服从的好机会
对于没有必要让孩子作决定的事,就没必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权利”的误解会使孩子越来越任性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孩子的个性”?
让孩子知道“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
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有的时候必须服从”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遵守约定
案例18孩子喜欢“预支”时间
“借多少还多少”真的可行吗?
违反规定必然要受到处罚
不仅要让孩子偿还“预支”的时间,还要规定第二天一整天不允许玩游戏
怎样分清孩子的“基本权利”和“特权”?
家庭规则就等阿于社会规则
第4章育儿构想越具体,越有利于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你能具体说出“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吗?
案例19我家孩子一受批评就爱撒谎,真让人担心
孩子撒谎时,父母不能过于追究
发现孩子撒谎时,也不必惊慌失措
缺乏远见的“模糊构想”不能成为育儿的“核心”
“育儿构想”要尽可能具体化
“希望孩子能够善解人意”是典型的模糊构想
要制定利于孩子成长的育儿构想
让孩子充满千劲儿的秘诀:适当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
案例20孩子对待足球训练的态度不积极
你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吗?
“用东西吸引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
激发孩子内在的“干劲儿”
即使孩子最初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慢慢就能体会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鼓励和表扬,能让孩子学会发现他真正感兴趣的事
奥田老师应用题:
给了孩子奖励,他却抱怨“太少了”“能不能再多点”
父母应如何帮孩子一起渡过难关?
案例21孩子突然说“不想去学校”
当孩子说出让你震惊的话时
要关注孩子请假在家时的行为,而不是只去听孩子说了什么
孩子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才能“一切以孩子为重”
“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爸爸妈妈商量”,家长的这种态度才是育儿的保障
妈妈的每一点改变,孩子都能感受到
后记
序言
“我家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写给这样想的妈妈们
相信很多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都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不管说多少遍,孩子都没有任何改变,于是妈妈会变得很焦急,终于忍不住开始批评孩子,然后心里会更加急躁,久而久之,便对教育孩子这件事失去了信心。
但是——
妈妈们,你们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我是“专门帮你解决育儿问题”的专家。作为一名行为分析专家和临床心理学家,我会经常到大学的咨询室、诊疗所以及学校和普通家庭中,进行有关育儿方面的相关咨询和指导。平日里,我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妈妈们。我相信,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一定在育儿过程中切切实实地遇到了一些难题。
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想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和习惯。”
·“希望孩子能够养成更好的习惯。”
·“想培养一个能自己动手做很多事情的自觉主动型孩子。”
但育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妈妈都会感到很苦恼:“为什么我家孩子会变成这样?”
很多妈妈往往容易将孩子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归咎于孩子的性格,甚至有的妈妈会非常认真地说:“懒懒散散的,简直完全遗传了他爸爸,真是没办法!”
但另一方面,你也没有必要认为“必须趁孩子小的时候帮他改掉不好的性格”,因为这样只会白费力气、多走弯路,还会让你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最终陷入自我厌弃的状态。
我敢保证,肯定有办法来解决你所面临的育儿难题。很多育儿书中都说,只要按照书里所说的去做,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家孩子不再去做“不可以这样做哟”的事情,而开始主动做一些“希望你能这样做哟”的事情。看到这种说法,相信大家都会觉得“不可信”“肯定是骗人的吧”。其实这种育儿书在书店里比比皆是。妈妈们信以为真,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妈妈们不再相信那些标榜“这样做会奏效”的书。
本书不会标榜“这样做会奏效”。
虽然我在与家长和孩子接触时,的确是抱着这种理念的,但我知道,育儿问题时刻伴随着各种意外和偶然。因此,本书主要为妈妈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那样做不合适”,或者“最好这样做”。希望妈妈们能从诸多案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假设有个孩子“总是不想去幼儿园”,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孩子每天都愿意去幼儿园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哪些因素能够让孩子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比如,能见到好朋友啦,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啦,中午可以吃到盒饭啦,幼儿园里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啦,等等。
我想,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愿意去幼儿园的理由。如果这些理由都是积极的、正面的,那么孩子肯定愿意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
我们可以把是否去幼儿园想象成一个天平,天平两端分别是“去幼儿园”和“待在家里”。当积极的、正面的因素居多时,天平便会牢牢地倾向于“我想去幼儿园!”这一边。
相反,即使是以前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如果恰巧碰到“令人讨厌的事”,或者总觉得“麻烦”“没意思”,那么,人往往也会因此而放弃这一行为。
这种情况下,即使妈妈再怎么大动肝火,训斥孩子“要自己动手做!”“听话!”“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孩子也只会更加抵触。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想让孩子养成某个习惯”,或者“不希望孩子做出某种行为”,那么你可以参照上文的天平图来思考一下该怎样去做。
当孩子做出你所期望的行为后,可以让他体验一些“孩子喜欢的事”,而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行为后,要让他体验一下“他不喜欢的事”或者“他觉得麻烦的事”。
“孩子喜欢的事”能够让天平倾向于好的一边,它主要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和表扬等。 妈妈如何观察孩子的行为,何时表扬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亲子相处的方法,便成为孩子不断成长的路标。
有的妈妈会说:“为什么我家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耐性呢?”“孩子这么任性,都是我的错!”但是,妈妈们,在批评孩子和自己之前,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你以前都是怎样与孩子相处的。
有的妈妈会说:“我家孩子不管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在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前,你需要再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在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要将焦点放在孩子的性格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
“关注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要关注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当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育儿过程并非事事都能如父母所愿。但事实上,那些不成功的地方,也正是你培养孩子的好机会。
孩子不喜欢收拾房间,非要大人催好几次才磨磨蹭蹭地去刷牙,或者玩起电脑游戏来连饭都不想吃,等等,这些事情都会让父母很苦恼,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发生转变的好机会。
之前不管你怎么苦口婆心,孩子都不会去做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他竟然主动完成了,或者在你不断努力的教育过程中,突然有天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时候你肯定会想:“孩子真的可以改变啊!”
请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即使妈妈不下达任何指令,孩子也能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自主行动,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我相信,这令人惊喜的一天一定会到来。而到了那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本书开头,我们提到了“不爱收拾房间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使他成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呢?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后记
我的专业是“应用行为分析学”,但本书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讲解。参加综艺节目以及专门为高中生开设辅导课时也是同样,在对专业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时,我都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
在着手撰写本书之前,出版社给我提了很多有关育儿方面的案例,想让我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本书,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只写一些有关育儿咨询的内容,就容易写成个案研究。于是,我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一起,从中选出了一些日常育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一些妈妈们可能会产生共鸣的案例。
在另外一本书中我也曾提到过,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本书列举的21个案例都是开放性的,就像“在‘□+□=10’的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字,要求两者相加等于10”这样的形式。
因此,针对每个案例,本书只是列举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中的一种,而绝不是要求妈妈们“逐字逐句必须按照书里写的去做”。希望各位家长在阅读本书时,能够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啊,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确很有道理!”但前提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要正确,就像刚才的例子,“口中可以填入任意数字,但‘2+7=10’是不成立的”。
育儿就像一场战斗,育儿指导也是一场战斗。也正因如此,只要认真对待,就会产生出许多情感,有时可能不够理性,有时会因为忙碌而向现实低头,这就是人的本性。有时甚至会模仿相田光男①作品的风格自我宽慰:“真是没有办法了,要不暂且先这样吧。”但是,其中的“暂且先这样”并不是妥协的意思,无数次的努力挣扎,无数次的失败,但失败后仍然继续努力挣扎和奋斗。在这个前提下,再“暂且先这样”“暂且承认现实,但要继续朝着目标奋进”。
虽然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我会毫不妥协地坚持进行育儿指导。
我喜欢正直、实诚的孩子。我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但我却因此而精疲力竭。我并不是在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因为我的观点有时会与其他人不一样,所以自然需要随时准备迎接“战斗”。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与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但我会毫不妥协地继续“战斗”,并且也将“战斗”写进了育儿书。如果妈妈们能够理解我的这个再简单不过的目标,我将感到无比荣幸。
在本书执笔过程中,大和书房的长谷部智惠从编辑和为人父母两个角度,为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在长谷部智惠的帮助下,我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本书,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1年11月18日
奥田健次
于浅间山山麓西轻井泽
试读章节
女儿今年6岁。每次看到3岁的弟弟玩她的玩具时,她总是会故意夺过来,惹得弟弟大哭一场。因为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所以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可是,女儿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孩子的这种态度让我很担心。
比起孩子的态度,我其实更担心这位妈妈的态度。
每位妈妈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我想应该没有哪位妈妈没有这种愿望吧。妈妈希望孩子“对弟弟好一些”或者“能守规矩”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妈妈希望女儿“对弟弟好一些”,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时,就会质问女儿:“为什么不能给弟弟玩一下?”“为什么故意惹弟弟哭?”这位妈妈之所以这样问,可能是考虑到“这样下去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或者“孩子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
但是,类似“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其实,妈妈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已。比如:“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为什么不和邻居田中先生打招呼啊?”,等等。
即使把这些问题丢给孩子,也不会得到任何答案。
有一个词叫做“愚蠢透顶”。本来应该自己在心里暗暗思考的问题,非要拿出来质问孩子,让我说这就是一种愚蠢透顶的做法。实在对不起,我忍不住用了“愚蠢透顶”这个词,但我想,应该会有很多父母会想到“啊,我也经常这么问孩子!”的吧。如果父母能不断地反省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不再是愚蠢透顶,而是会逐渐领悟到育儿的真谛。
其实,“为什么……”只不过是妈妈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为什么……”的句式表达出来,用提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孩子如果一直被妈妈追问“为什么……”,那么,不管是经过3年还是10年,孩子都不会有任何成长。
不仅如此,父母还会对孩子越来越失望,而孩子虽然知道父母是在批评他,却不知如何是好,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来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好的行为。
比如,当看到女儿从弟弟手中抢回玩具时,可以对她说:“2点45分到3点之间,把玩具借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这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下表或者计时器,并对她说:“让弟弟玩15分钟左右可以吧?”如果女儿同意了,妈妈一定不要忘记对她说一声“谢谢”。
如果孩子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物品清单,并告诉他:“上学之前,自己要先确认一下东西有没有带齐哦。”将铅笔盒、课本、笔记本、通讯录等每天确认一遍,孩子慢慢就能自己发现有没有忘带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慢慢就不会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总欺负弟弟?”“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的?”
下面,为了让父母不再批评孩子“为什么早上这么爱磨蹭?”,我们来看看怎么用同样的方法让早上不按时起床的孩子能够提前1小时起床。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思考怎么应对孩子第二天早上不按时起床,关键还要考虑前一天晚上能做些什么准备。比如,让孩子早一点洗澡,或者提前1小时吃晚饭,等等。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究孩子“为什么不能按时起床”,而是要从周围环境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
商品评价
100%好评
共有0人参与评分评价商品